期刊看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7-08-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走向高水平集团化办学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张爽在近期《教育研究》发表《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模式研究》一文提出,集团化办学体现了学校发展关系的新形态。学校资源依赖程度、联结方式、约束方式以及目标共享程度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产生了现实中和理论上均不同的关系类型及模式,使得相应的发展路径及支持性系统存在差异。以沃伦对组织间合作的研究为基础,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可将集团化程度划分为选择型、联盟型、联邦型与集权型;以组织间关系为标准,按照集团化办学的学校间关系的依附程度,可以划分为均衡型和依附型两类。由此,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集团化办学分为选择—依附模式、联盟—均衡模式、集权—均衡模式等八种模式,不同模式体现了集团化办学的不同情况和特点,没有优劣之分,并不存在最好的模式,而是适应的模式。从无意识合作的选择型和聚焦在具体事务合作的联盟型,走向较高水平的集团化办学,需要不断追问和反思我们为什么要进行集团化办学,建立明确的信息链和指令传达通道,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同时要注重内部合法性与外部合法性兼顾,仅有内部合法性,很难持续;仅有外部合法性,容易形式主义。最后,依据治理的思路进行权力的让渡与分配,教育集团建设的本质是权力的重新配置,需要政府改变角色,即由“结构守护人”向“改革能动者”的角色转变,学校行动者个性活跃程度和创造力程度是教育集团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可以以组织任务为起点,培养一些不同类型的组织模式,利用信息技术的进步,增加组织边界的弹性。

中美教师对高质量课堂教学存在认识差异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李欣莲、曹一鸣,美国范德堡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教授保罗·科布在近期《全球教育展望》发表《中美教师高质量课堂教学观比较研究》一文提出,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课堂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新世纪以来,中美两国均积极推行课程改革,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两国却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半结构式访谈,对中美两国各20名优秀教师的高质量课堂教学观进行比较分析,两国教师均认可高质量课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融洽,教学设计精心。但两国老师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具体来说,在高质量课堂的教学方式选择上,中国教师认为高质量课堂教学方式以启发式讲解为主,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美国教师则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应是思考、探究和合作讨论,相互帮助。在教学(学习)目标表述上,中国教师倾向于从教师的视角表述教学目标,认为高质量课堂应顺利完成教师在课前预设的内容,顺利“落实”教学目标。美国教师则更倾向于从学生的角度表述学习目标,认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所收获,包括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和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在高质量课堂核心观测要素上,中国教师认为教学效果和课堂气氛对课堂质量的贡献度最大;美国教师认为学生投入和课堂讨论对课堂质量的贡献度最大。此外,互动侧重、课堂教学主体责任认识等方面也有差异。研究还发现,中国教师对高质量课堂教学认识的一致性高于美国教师,而美国教师对高质量课堂教学的认识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高于中国教师。基于以上结论,我国教师还需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一步促进其主体性的发挥,着力帮助学生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拥有更多课堂话语权,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升。(王杰 辑)

上一篇:职称评审的看点在哪里     下一篇:与儿童同频